What we share today, we inherit tomorrow.👇🏼

在華盛頓的對中論述中,「遏制」、「對抗」、「去風險化」這類詞語已成為主旋律。川普自2018年對中國發起關稅戰以來,美中關係邁入明確的戰略對峙期。對許多人而言,川普主義象徵著一種非理性的強硬,彷彿川普「就是想把中國打垮」。然而,若細究其政策節奏與底層邏輯,我們將看到一個被忽視的現實:川普的目標並非讓中國瞬間崩潰,而是讓中國在長期壓力下出血失衡、無力挑戰,卻不至於失控。

美國不必承受中國的崩潰

首先要正視的是:中國的崩潰對美國不是勝利,而是風險。這個風險,來自三個層面:

  • 地緣政治風險:一個陷入深度經濟危機與社會失序的中國,未必會變得虛弱可控。相反,它可能攜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工業能力轉向極端民族主義,對外發動衝突轉移壓力。鋌而走險,挑戰西太平洋秩序,可能發生在此種情勢下。
  • 全球經濟風險: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製造中心,其崩潰將導致供應鏈斷裂、能源與原物料價格抖動、全球股市震盪與新一輪通膨浪潮,連美國自身也難以倖免。
  • 治理風險:若中國因內部經濟與政治崩盤走向極端主義路線,將加劇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使美國更難以通過外交或威懾手段發揮影響力。

因此,在某種層面上,美國與中國之間儘管處於「戰略對抗」,但這場對抗最好維持在一個「鬥而不破」的節奏中。

川普的節奏控制戰略

川普總統的對中政策,在表象上往往顯得激烈甚至情緒化。但實際上,其策略更接近於一種節奏式削弱(gradual attrition),而非全面摧毀。

從2018年至2020年,美國對中國的打擊步步升級,但卻始終保留餘地:

  • 關稅戰並非一次性加到頂,而是持續循序漸進,給中國留下談判空間;
  • 科技戰聚焦華為、中興與先進晶片,並未針對整體產業;
  • 金融限制僅限關鍵企業與資本渠道,並未驟然斷絕中國金融與美元體系的關聯;
  • 外交戰線雖重組印太戰略,但並未關閉美中外交通道。

這種設計背後有三個目的:

  • 讓中國不致崩潰,而是持續「失血」,在競爭中喪失增長動能,卻又難以完全脫鉤或轉型;
  • 為美國與盟友爭取時間重構供應鏈,減少中國的戰略價值與綁架能力;
  • 使北京的政策制定陷入被動防禦,從「全球化崛起」的主動者轉為「危機管理者」。

川普並非一位意圖發動意識形態清算的冷戰鬥士,而更像一位執行國家利益交易策略的務實領導人。他要的不是一場體制性對決,而是一場「讓對手持續失衡、而自己掌握主導節奏」的長期博弈。

管控火藥桶:中國崩潰的政治風險

這種「削弱但不摧毀」的邏輯,在傳統地緣政治中並不陌生。歷史上,大國在處理具有核武、人口或地理優勢的敵對政權時,往往選擇維持其「功能性存在」,而非使其徹底瓦解。中國今日在美國眼中,並非可以忽視的敵人,而是必須控管的火藥桶。

一旦中國經濟全面崩潰,民粹勢力將迅速接管國家機器,成為政治的主導力量。在沒有政治制衡、輿論出口與多元管道的情況下,這種路線將迅速變質為對外對抗性工具。這對川普而言是最不理想的結果:他的選民需要勝利與秩序,而不是混亂與戰爭。

結語:川普的真正目標,是一個「受控的對手」

川普式的對中政策,其戰略底線並非毀滅中國,而是「管理其行為」。這種控制不依賴於中國內部改變制度,而是靠經濟、科技與外交三管齊下的壓制,讓中國處於長期失衡狀態,同時維持一定程度的全球參與,使其無法完全脫鉤,也無法主導國際體系演化方向。

總而言之,川普不是要中國崩潰,而是要中國持續「夠弱、夠亂、夠依賴」,卻又不能炸裂整個世界體系。這是一種基於現狀的戰略計算,也凸顯出美中對抗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再是二元的戰與和,而是長期的「競爭管控」與「秩序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