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克什米爾控制線(LoC)沿線爆發數十年來最嚴重衝突。根據公開報導,印度發動「Operation Sindoor」,對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的九個「恐怖基礎設施」目標實施精準打擊,包括穆扎法拉巴德、科特利及旁遮普省的穆里德凱,造成至少8人死亡、35人受傷。衝突源於4月22日印度控制的帕哈爾加姆(Pahalgam)恐怖襲擊,26名遊客喪生,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伊斯蘭堡則予以否認。巴基斯坦宣稱擊落五架印度戰機並誓言報復,雙方沿控制線展開炮擊與槍戰,穆扎法拉巴德的清真寺與民用設施受損,緊張局勢升至2019年來最高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達「極度關切」,呼籲立即降級,而美國國務院表示「密切監控」。這場戰爭表面上是印巴宿怨的延續,但在美國川普重返白宮、俄烏戰爭陷入膠著、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的背景下,實則隱藏著更複雜的地緣博弈。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設計下的代理衝突,其背後的三大目的如下:
一、破壞美俄戰略合作的轉折空間
隨著川普重返白宮,美俄關係出現潛在轉折。川普對烏克蘭戰爭早已表現出明確的疲乏與割裂態度,主張以停火談判終結戰事,並暗示有意拉攏俄羅斯納入遏制中國的戰略圍堵中。這種「聯俄制中」的輪廓,使北京高度警惕。
在此脈絡下,印巴衝突的爆發有利於北京達成以下戰略操作:
- 逼迫俄羅斯在印度與中國之間選邊:歷史上,俄印關係緊密,而中國藉印巴衝突要求俄國中止對印軍售與合作,借此鎖死俄羅斯的戰略模糊空間;
- 破壞俄印互信:若俄羅斯試圖中立,印度將對其不滿;若傾向中國,則更激化印俄分歧,讓美俄合作難以成形;
- 從外交層面框死「中俄同盟」形象,讓美國內部聯俄抗中的呼聲喪失政治上的可操作性。
換言之,這場戰爭是中國藉邊陲衝突鎖住莫斯科的一步「側翼死棋」。
二、拖住美國重返西太平洋的節奏與資源調配
川普政府已明確將對中政策轉向「全面戰略競爭」,其中重返西太平洋、強化台灣與第一島鏈防衛是政策核心。然而,一場印巴衝突足以對美國的戰略重心產生牽制:
- 印度已公開站隊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中採取高關稅與供應鏈配合,美國無法對其衝突坐視不管;
- 為穩定印度,美國將被迫在外交與軍事上投入更多資源分攤,分薄原本給西太平洋的注意力與調度空間;
- 美國不得不重新調整「印太戰略」的均衡重心,使台海、南海的主動性降低。
對北京而言,這是典型的「側翼干擾戰略」:不直接在台海對撞,而是在印度—巴基斯坦這一節點,拉開美國的戰略正面,拖慢其東亞部署的節奏。
三、削弱印度作為中國替代工廠的可信度
近年在「去中國化」與中美經貿脫鉤的趨勢下,印度是最有潛力承接中國供應鏈轉移的主要國家之一。蘋果、亞馬遜、台積電等企業均加大對印投資,華府也視其為「安全製造夥伴」。
然而,印巴戰爭恰恰能打擊這一趨勢:
- 地緣風險躍升:投資者將重新評估印度能否保持穩定的營運環境;
- 基礎設施與能源不確定性上升:戰時容易出現斷網、斷供與安全事故;
- 國際資本轉向觀望:越多政經不穩,越延後外資布局進程。
這場衝突無須中國直接對抗市場邏輯,只需製造「不穩定」,便足以削弱印度在國際供應鏈競賽中的可信度與吸引力。
美國的反制空間:以俄印關係為杠杆
美國並非毫無反制空間。以俄印長期軍事與能源合作(2024年俄印貿易額超600億美元)為支點,美國可能借印巴衝突調解或支持印度立場,換取俄羅斯在印太地區的配合,進而拉近美俄關係,完成對中國的印太包圍圈閉環。具體而言,美國可通過減少對烏克蘭軍援或推動俄烏停火,誘導俄羅斯公開支持印度或保持中立。此舉代價高昂:犧牲烏克蘭將削弱北約凝聚力,引發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的不滿,並可能為中歐合作擴大空間。此外,俄羅斯高度依賴中國經濟支持(2024年中俄貿易額達2400億美元),美國需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條件,方能動搖中俄軸心。
結語:邊陲為刀,對手為棋,陽謀為局
印巴衝突不過是中國當前地緣戰略的一顆「機動棋」,其目的不在於支持巴基斯坦本身,也不在於直接挑戰印度軍事,而是:
- 把俄國死死釘在中方陣營內,防止川普拉攏;
- 拖慢美國重返西太平洋的步伐,分散其戰略重心;
- 破壞印度作為替代中國供應鏈基地的國際信心。
更深層次看,這是一場「陽謀」。無論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均能獲益:若美國拉攏俄羅斯,犧牲烏克蘭將削弱北約,為中歐合作擴大空間;若美國專注印度,則分薄西太平洋資源;若衝突失控,中國可通過中巴經濟走廊強化對巴控制,間接牽制印度。然而,這一陽謀並非無懈可擊:若衝突升級過度,可能導致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因安全問題停滯,增加中國的戰略負擔;同時,印度可能加速與美日澳的軍事整合,進一步孤立中國,甚至在邊境增兵,升高中印對抗風險。
這場戰爭,是對手領地內一次高效而低成本的地緣干預,亦是中國「戰略防禦內的主動攻勢」。美國若能以俄印關係為杠杆,靈活反制,或可打破中國的棋局,但代價與後果同樣深遠。世界能否認清這場代理戰的真正方向,將決定未來五年亞洲乃至全球地緣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