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share today, we inherit tomorrow.👇🏼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深陷俄烏戰爭的兩難境地:繼續戰鬥,難以收復失地;停火妥協,恐被國民譴責為「賣國」。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共和體制下主權的制度性悖論:人民主權的神聖化既賦予國家合法性,也如枷鎖般束縛領袖,將領土爭端化為不可觸碰的圖騰。澤倫斯基在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問題上的掙扎,揭示了共和國如何在民意、憲法與國際壓力的衝突中自我鎖死,暴露現代主權的脆弱性。

一、澤倫斯基的兩難抉擇

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澤倫斯基在一場電視演講中宣誓:

我們將戰鬥到底,捍衛每一寸土地。

這句話激發民族熱情,卻將他推向絕境。現實政治要求烏克蘭以「凍結戰線」或「有限割讓」換取和平與重建。克里米亞自2014年起被俄羅斯控制,頓巴斯衝突亦長期無解,軍事收復希望渺茫。2024年11月,澤倫斯基首次表示願意考慮暫時讓渡俄佔區,換取未被佔領地區加入「北約保護傘」,以確保和平與安全(The Telegraph)。然而,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IIS)2022年民調顯示,82%的烏克蘭人反對任何領土讓步,僅18%接受妥協。其顧問奧列克西·阿雷斯托維奇曾試探性提出「凍結戰線」,卻遭輿論猛烈抨擊,被迫澄清。澤倫斯基的決策空間已被民意與民族主義話語封鎖,妥協嘗試迅速引發國內反彈,凸顯人民主權的剛性約束。

二、民意與現實的衝突

頓巴斯的民意分裂撕裂了「人民主權」的理想。全國民眾,特別是西部與中部,視頓巴斯為烏克蘭不可分割的領土,這一信念源自1991年獨立後的民族認同。反觀頓巴斯,2019年國際危機組織報告顯示,40%的居民支持分離(獨立或加入俄羅斯),僅30%希望留在烏克蘭,其餘持中立。一位當地俄語居民對外媒說:

基輔說我們是叛徒,但我們只想要和平,哪怕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這種「人民意志」的對立讓澤倫斯基無所適從:順應全國民意,否定頓巴斯部分訴求,可能加劇衝突;承認地區自治,則被視為背叛主權,動搖國本。2025年4月,澤倫斯基重申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強調憲法禁止領土割讓,任何妥協均違反法律(BBC News)。KIIS 2023年民調顯示,逾70%的烏克蘭人要求西方無條件支持收復所有領土,進一步鎖死其談判餘地。俄羅斯利用親俄情緒與軍事支持,鞏固對頓巴斯的控制,使妥協近乎無望。

三、共和國主權的雙刃劍

這一困境根植於共和國主權的設計:領土屬於人民,不可讓渡。此邏輯旨在防止領袖獨斷處置國土,卻在現代地緣政治中成為雙刃劍。克里米亞與頓巴斯的歷史爭議——1954年蘇聯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頓巴斯因俄語人口被俄視為勢力範圍——在烏克蘭化為領土完整的神聖敘事。相較於帝國可割地換和平,共和國的合法性與領土主張一體化,割讓等於背叛主權。澤倫斯基2019年以強硬形象當選,2022年簽署法令拒絕與普京談判,鞏固支持卻關閉外交出路。2025年初,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普京直接談判,試圖凍結現有戰線並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控制,引發澤倫斯基強烈反對,稱不會接受「在其頭上」的談判(ABC News)。這一事件凸顯共和國在國際壓力下的外交無力,俄羅斯則利用「事實主權」鞏固佔領區。

四、普適困境與未來啟示

澤倫斯基的困境並非特例,而是共和體制的通病。中華民國在南海問題上無視2016年國際仲裁,堅持主權聲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邊界爭議中強硬以對,皆因民意壓力與主權神聖化的束縛。這些案例揭示,共和國主權的剛性使其難以妥協,甚至無法公開辯論,領土爭端易升級為民族危機。澤倫斯基的北約保護傘提議(2024年11月)試圖以國際安全保障緩解國內壓力,但需民意支持,顯示制度自鎖的持續挑戰(Sky News)。

澤倫斯基將「收復領土」鑄入民族記憶,化為不可褻瀆的圖騰。每場演講、每項拒絕談判的決策,都為妥協之門加上一道鎖。未來,任何偏離承諾的領袖,無論凍結戰線或堅持對抗,都可能被清算為「賣國者」。當人民主權成為不可觸碰的圖騰,共和國能否在現代地緣政治的危機中存活?澤倫斯基的悲劇警示我們,人民主權的理想或許是共和國的力量之源,卻也可能成為其致命缺陷,將領袖困於神聖誓約與現實背叛的永恒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