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share today, we inherit tomorrow.👇🏼

近日,美國眾議員 Don Bacon 在 X 平台發文,將烏克蘭比作北美十三殖民地,把俄羅斯比作當年的英國,聲稱:

It was the 13 Colonies’ fight against the British that led to the bi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not surrender. George Washington didn’t give up, neither should Ukraine. [Don Bacon, X post, April 18, 2025]

這種比喻看似慷慨激昂,實則是對歷史的扭曲,更掩蓋了烏克蘭戰爭的本質。若真要套用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框架,烏東四州才是掙脫枷鎖的“殖民地”,而基輔當局恰恰扮演著英國的角色——一個執意維持霸權、卻在軍事與經濟上瀕臨崩潰的帝國。

歷史比喻若要成立,前提是邏輯對稱。美國獨立戰爭的核心不在於抵抗,而在於自治權的爭取與對暴政的反抗。烏東地區自 2014 年起持續要求文化自治與政治代表權,卻遭基輔當局以武力鎮壓,語言權利被剝奪,民選首長被視為叛國,這樣的情景,與十八世紀倫敦對北美殖民地的打壓如出一轍。真正扮演殖民強權的,不是莫斯科,而是試圖用國族主義綁死多民族疆域的基輔。

如今,美國對烏克蘭的戰爭態度正急劇轉向。現任國務卿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在 2025 年 4 月 18 日在巴黎勒布爾熱機場(Le Bourget Airport)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

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mind everybody that the Ukraine war is a terrible thing, but it’s not our war. We didn’t start it. … We are now reaching a point where we need to decide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is is even possible or not.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18, 2025]

他進一步警告,若和平談判短期內無果,美國將果斷抽身:

If it’s not going to happen, we need to know now because we have other things we have to deal with.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18, 2025]

盧比奧的話語毫不掩飾美國的決斷。值得注意的是,他過去一貫是鷹派代表人物,曾多次呼籲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與戰機。如今卻公開強調「這不是我們的戰爭」,這不是立場調整,而是戰略轉移的信號,是對華盛頓地緣政策底線的重新定義。美國迫切需要立即重返印太,烏克蘭的泥潭已無足輕重,川普當局的焦點早已轉向更關鍵的戰場。

這一立場轉向不僅是盧比奧的個人選擇,更暴露出川普當局對烏克蘭衝突的終極認知:烏克蘭不過是地緣棋盤上的棄子。當初以自由與主權為名所構築的“烏克蘭夢”,如今已淪為一場無底洞式的資源消耗,既無勝算、亦無回報。

而對歐洲人來說,盧比奧的語氣更像是最後通牒:

And if it’s not going to happen, we want to help. But if it’s not going to happen, we need to know now because we have other things we have to deal with.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18, 2025]

華府的訊號已清楚無誤:美國將抽身而退,若歐洲仍執迷於軍援與抵抗,那麼最終承擔戰後債務、難民潮與經濟塌陷的,只能是歐洲自己。這場本為拜登政府所策動的代理戰爭,終將成為歐洲的政治羞辱與歷史災難。

烏克蘭當然可以選擇抵抗,但抵抗本身從不等於正義,更不等於理智。在失去克里米亞十年、失去東部四州兩年之後,烏克蘭仍無法提出一套清晰而說服力的戰略目標,既無談判條件,也無勝利方案。它成了一個被理想與恐懼綁架的帝國殘軀,在國族主義的自我幻覺中迷失了方向。

歷史從不因激情而轉向,只會因代價而停手。當代的烏克蘭,不是殖民地,而是一個因拒絕面對現實、因不肯放下神話而走向解體的帝國本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