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理解差異,是一種高度稀缺的能力
- 為什麼理解差異,是一種高度稀缺的能力
- 鄧巴數、潛規則與部落政治
- 情緒化動員:智力密度與群眾運動
- 導論:文明的密度正在消失 ——《智力密度論》與制度理解的重估
- 論腐敗:共謀的代價
我們經常以為,只要教育程度夠、資訊開放,人們就能彼此理解、包容差異。但現實卻一再顯示出相反的趨勢:即使在資訊極度發達的今天,社會在面對差異時的焦慮、誤解與敵意依然廣泛存在。
為什麼?
這也許不是單純的文化問題,也不只是教育水平的問題,而是更深層的:一種「認知結構」的問題。
Contents
show
處理差異,是一種高階認知能力
能夠同時理解多個立場、允許矛盾並存、尊重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存在——這種能力,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容易。這要求一個人具備:
較強的抽象思維
多元視角的轉換能力
情緒控制與延遲評判的自律
以及足夠的自信與安全感,去面對不確定性
這些,不是普遍配備。
差異理解力,是社會「智力密度」的體現
我們常說「一個社會能不能民主、開放、多元」,其實背後的關鍵是:這個社會中,有沒有足夠高密度的個體,能承擔這種差異共存的結構壓力。
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智力密度」——不是指書本知識或考試分數,而是指一種整體的認知成熟度與思維彈性。在這個意義上,有些社會「文化張力不夠」,不是制度設計不好,而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缺乏支撐多元差異的心理與認知能力。
差異的問題,不只是道德問題,而是認知結構的挑戰
當一個社會中,多數人仍習慣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理解世界——不是黑就是白、不是朋友就是敵人——那麼「差異」就不會被視為一種正常現象,而會被視為一種威脅。
這不是因為他們「有惡意」,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真的不擅長處理複雜性與多元性。這不是羞辱,是一種結構現實。
小結
我們當然應該鼓勵多元與差異的討論,但也要認清: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真正理解差異。
所以問題的核心不只是「允不允許差異」,而是:「我們如何建構一種社會環境,使得更多人能夠接受差異」。
要做到這一點,不能只靠宣傳「多元價值」,而要提高整個社會的「認知耐壓能力」——這或許才是真正自由社會的底層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