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美中雙方在日內瓦進行高層貿易談判並達成初步共識,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與貿易代表葛里爾,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就關稅障礙問題建立常態化協商機制,為未來逐步撤除關稅鋪路。這場談判被外界渲染為「關係破冰」,但從戰略高度觀察,它標誌著節奏的逆轉,是交響樂的第一小節,而非真正和解。
這場協議的背景,是川普陣營今年重啟的關稅攻勢:在民意支持與兩黨逐漸共識的基礎上,美方以新的全面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再度施壓,範圍擴大,稅率上升,並明確與國內產業鏈重建掛鉤。這不是單純的貿易摩擦,而是一次結構性再對抗的開場。
趨勢的逆轉才是新關稅戰的核心價值
多年來,美中經貿關係呈現出一種「拖延—失衡」的格局:中國時間在我,美國被動應對。中國以補貼、替代、滲透的方式滲入全球供應鏈與產業標準,而美國在關鍵技術與戰略行業上節節退守。
2025年川普陣營捲土重來後啟動的新一輪關稅戰,其真正目標不是立即讓中方讓步,而是重塑趨勢、奪回主導權:
- 打破中國的經濟步調,逼迫其調整出口導向與資源配置;
- 重塑供應鏈主導權,推動美國本土產業與高科技復興;
- 確立「對中強硬」的長期政策共識,制度化推進。
這場戰略重構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讓美中關係結構性地從「美國越拖越弱、中國越拖越強」,轉變為「美國越拖越強、中國越拖越弱」。
日內瓦:美國主導下的階段性降溫,不是結構性讓步
日內瓦協議雖未觸及根本制度議題,但其達成確實有助於短期內緩解雙方壓力,降低熱戰風險。在南海、台海同時升溫的大背景下,華府一方面強化軍事威懾,另一方面推動經貿局勢控制,表明美方並不追求全面攤牌,而是尋求主導博弈的最佳平衡。
對中國而言,談判是為了止損;對美國而言,談判則是為了「控溫」。能主動控局的一方,才是真正的主導者。這正是戰略形勢已然逆轉的證據。
回顧過去幾年,美中關係的基本格局是:美國越拖越被動,中國越拖越強硬;而當今新形勢下,隨著供應鏈重組、資本與人才回流、技術封鎖體系成形,形勢已轉為美國越拖越強、中國越拖越弱。這使美方無需急於求成,願通過戰術性「降溫」穩固優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開戰對美方而言並不完全有利,因為美國的戰略部署重心仍未完全轉向印太地區。儘管美方正在逐步調整,但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與經濟部署仍以歐亞與中東為重心,這使得短期內全面對抗或開戰的成本較高。而隨著美國戰略逐漸聚焦印太,戰爭的全面升級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外交與軍事挑戰。
因此,日內瓦協議不應被誤讀為「美中重回合作」的轉折點,而應視為美方在優勢態勢下主導的戰略轉折,分階段穩固優勢。
結語:這只是交響樂的第一小節
日內瓦談判是川普戰略的初步收效——美國通過逆轉節奏主導了博弈,而中國則處於被動響應的地位。
未來仍有諸多難題待解。這場博弈還遠未結束,但川普成功地把主導權從北京奪了回來,這一點,才是2025年新關稅戰的核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