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局勢風雲激盪,各地衝突不斷,戰爭新聞層出不窮。然而,在大量注意力集中於台海、烏克蘭與中東的同時,真正可能撬動美中力量對比的關鍵地緣支點,卻相對安靜、少受關注。其中,俄羅斯與菲律賓正在扮演遠比表面觀感更重要的戰略角色。
本文認為,這兩個地點的走向,將對美中博弈產生槓桿性影響。俄羅斯將決定中國陸權是否具備縱深支撐,菲律賓則可能成為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通道。誰能率先穩固這兩個支點,誰就將在未來印太局勢中取得主動。
俄羅斯,橫跨歐亞、資源雄厚,既可能是中國陸權能否延伸的決定性屏障,也可能是中國海權擴張的戰略縱深和後院;而菲律賓,鎖鏈南端、海路樞紐,既可以是美國第一島鏈能否完整封鎖中國的關鍵節點,也可以成為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尖刀。本文主張,誰能率先在這兩個支點取得突破,誰就將改寫印太戰略態勢,乃至撬動全球秩序的未來。
俄羅斯:戰略平衡的地緣槓桿
俄羅斯對美中兩強而言,都是無法忽視的地緣變量。美國若能拉攏俄羅斯,不僅可實現對中國的陸權夾擊,更能切斷中俄能源、軍事與戰略協同,從而降低印太地區爆發熱戰的風險。反之,若中國成功穩固俄羅斯為其戰略後方,則美國將在亞歐地區同時面對多線壓力。
資源與地緣:美國的機會與挑戰
俄羅斯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天然氣儲備,以及關鍵金屬(如鈦、鎳)和成熟軍工體系(軍工產值占工業總產值20%),具備成為全球出口製造與能源供應替代區的潛力。美國若能解除制裁,引導資金與技術流向俄羅斯遠東與西伯利亞地區的工業基地,將有效分流中國主導的出口市場與製造能力。
此外,俄羅斯與印度的軍事合作升溫(如 T-90、布拉莫斯、S-400)也可成為美國印太聯盟的南亞支撐點,對中國實施夾擊。
中俄裂縫與川普外交的契機
與過去拜登政府對俄敵視的政策不同,川普已公開表示並正在實際推動俄烏停戰談判。2024年底以來,他與俄方進行多輪非正式接觸,提出以「凍結戰線,緩解制裁」為框架:俄羅斯保留佔領區,烏克蘭暫緩加入北約,西方分階段解除SWIFT與能源封鎖,最終解除經濟制裁。
此舉契合俄方在高通脹(2024年超8%)與持久戰壓力下的戰略需求,也為美國創造撬動中俄聯盟、重構歐亞平衡的機遇。川普的外交風格強調對等與結果,重視主權、傳統、現狀與實際利益之間的平衡。這種務實而非功利的取向,加上共和黨掌控國會,以及國內對援烏政策日益疲乏的輿論氛圍,共同構成推動「聯俄制中」策略的政治與制度基礎。
若該策略於2025年落地,美國將迅速完成與俄羅斯的初步戰略和解,在地緣與經濟雙線上同時壓縮中國空間。
俄羅斯的騎牆戰略與延遲倒戈的風險
儘管筆者對「聯俄制中」寄予厚望,但也必須認識到:俄羅斯本身並不一定願意在當前階段就明確選邊站隊。更可能的情境是,俄方選擇延遲表態,維持與美中雙方的互動籌碼,以期在雙方矛盾加深時獲取更大利益。
具體而言,俄羅斯可能在短期內默許甚至有限支持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行動,藉此推動美中戰略對抗升級,將兩強推向更加緊張的軍事競爭局面。這將迫使美國投入更多資源至印太地區,同時削弱其在歐洲的干預能力,為俄羅斯換取戰略空間。
此一「騎牆加延遲倒戈」的做法,符合俄羅斯地緣政策傳統:在大國矛盾中保持靈活空間,避免綁定於任何一方,並將自身立場轉變作為可交換的戰略資產。美國若要真正實現對俄政策突破,必須設計具吸引力且具時間敏感性的誘導機制,以防俄方反向操作,拖延或坐收矛盾紅利。
菲律賓:第一島鏈的破口與中國的代理人博弈
若說俄羅斯是一個高層次的戰略槓桿,那麼菲律賓則是戰術層面的海權焦點。作為第一島鏈的南端,菲律賓掌控著從南海進出台灣海峽的戰略通道。美中雙方都清楚,誰控制了馬尼拉的態度,誰就可能在印太地區取得主動。
美國的布局:強化同盟,布建導彈防線
拜登政府與馬科斯政府深化軍事合作,2024年新增四個美軍基地,使美國在菲駐軍超過5000人,並部署Typhon與NMESIS等導彈系統。2025年的「肩並肩」軍演規模創新高,首次納入日本為正式參演國,強化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軍事骨幹。
菲律賓不僅是第一島鏈的南端錨點,更是美國控制南海通道、維持印太戰略縱深與聯盟可信度的前哨節點。其戰略態度將直接影響美方部署在關島、帛琉及台灣周邊的作戰彈性與威懾可信性。
中國的對策:經濟拉攏、軍事威懾與資訊代理戰
中國試圖以一帶一路投資與南海威懾雙管齊下改變菲律賓態度。經濟上透過達沃港等項目深化依賴,軍事上則加強仁愛礁、黃岩島的灰色行動,例如2024年多次騷擾菲律賓的補給行動。
但真正關鍵的是中共推進的資訊與代理人戰略。2024年國際刑事法院對杜特蒂簽發拘票後,中共透過輿論操作將「反中情緒」轉化為「反西方情緒」,最終幫助杜特蒂系親中派在2025年參議院選舉和棉蘭老與維薩亞地方選舉取得突破。
這種分化策略可能導致北部與南部島嶼在對美中態度上出現裂縫,使菲律賓淪為代理人戰場,突破美軍封鎖,撕開第一島鏈。
菲律賓的戰略等級與影響半徑
儘管戰略位置關鍵,菲律賓GDP僅4500億美元,海軍實力偏弱,其對熱戰進程的影響主要在於姿態與基地可用性,而非資源支撐或持久作戰能力。
如果中國成功使其分裂,北京將取得南海通道,貫穿第一島鏈,解決台灣問題,重組印太格局,美國威懾力將遭重創,盟邦信心動搖。
雙支點模型與戰略結論
從烏克蘭戰爭到南海衝突,從供應鏈轉移到軍事部署,美中雙方皆採用「雙支點模型」進行博弈:
- 美國:在北線拉攏俄羅斯、破中俄聯盟,在南線穩住菲律賓、鞏固第一島鏈;
- 中國:在北線穩住俄羅斯,在南線撕裂菲律賓,尋求島鏈突破。
美國若能於2026年前完成與俄羅斯的戰略整合,將形成從東北亞、中亞至南亞的「陸權屏障」,再配合第一島鏈與AUKUS海權封鎖,實現陸海全線包圍。中國若能搶下菲律賓支點,雖無法立即解決陸權壓力,卻能在南海與台海取得戰術機動優勢,並突破第一島鏈。
結語:勝負未決,支點為王
2025–2026年將是美中地緣博弈的轉捩期。川普已啟動俄烏停火進程,有望打破中俄軸心;中國則持續對菲律賓施壓與滲透,試圖翻轉海權格局。
這是一場以支點為核心的戰略競逐。誰能先行控制這些關鍵節點,誰就將在未來數十年內主導印太局勢,甚至對全球秩序產生長遠影響。
基於俄羅斯的騎牆戰略與美中對抗的結構性延宕,中國極可能快速突破第一島鏈。能否迅速拉攏俄羅斯、阻止其延遲倒戈,將成為川普總統面對的首次重大戰略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