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語境中,「民粹主義」常被視為非理性、反精英的代名詞,無論是川普、MAGA還是歐洲右翼,皆被貼上這一標籤。然而,深入反思其本質,一個真相浮現:人民的聲音是真實大多數的表達,而「民粹主義」是對這一聲音的操弄與模仿。
一、民粹與民粹主義的區分
「民粹」(populism)源自拉丁文populus(人民),原指大多數人的自發表達,基於真實經歷與訴求,是沉默大多數的自然覺醒。相較之下,「民粹主義」(populist ideology)是一種建構性政治話語,聲稱代表人民,實則通過煽情語言、符號話術和敵我對立,冒充沉默大多數的聲音。其運作依賴三要素:
- 敵我簡化:將社會問題簡化為「腐敗精英」對「純粹人民」的壓迫。
- 情緒動員:放大個人不滿為集體憤怒或恐懼。
- 象徵奪權:以口號或領袖形象繞過複雜的選舉程序。
民粹主義利用從眾心理,通過社交媒體(如X平台)放大激進聲音,製造「全民共識」的假象。例如,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運動聚焦「系統性種族主義」,以「壓迫者」(警察)與「被壓迫者」(少數族裔)的對立激發抗議;「多元化、公平、包容」(DEI)運動則強調「特權群體」與「邊緣化群體」的衝突,推動政策變革。然而,這些運動未能形成廣泛共識。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數據顯示,BLM支持率降至38%,而佛羅里達2023年的「反DEI法案」(SB 266)限制了其推行,反映美國多元化結構對民粹主義的制衡。
民粹主義並非人民自發發聲,而是對「人民」的策略性劫持,擅長壓過而非代表真實大多數。
二、不同社會結構下的民粹主義:美國與中國的對比
民粹主義的影響因社會結構而異,美國與中國的對比凸顯了制度的作用。
美國:結構性制衡
美國的多元化、地方自治和法治文化限制了民粹主義的長期影響。聯邦制分散權力,地方選民傾向漸進改革;獨立司法和自由媒體為反對聲音提供空間。例如,BLM的「削減警察經費」提議在多數城市未獲實質推進,顯示地方治理的務實性。X平台的多元話題(如#BLM與#MAGA並存)進一步削弱了單一敘事的壟斷力。
中國:民粹主義的溫床
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為民粹主義提供了肥沃土壤。國家通過控制媒體和網絡平台(如微博、微信),引導民族主義或政策支持,形成表面共識。例如,對「西方霸權」的批判或「清零政策」的擁護被塑造成「人民意志」。由於反對聲音難以公開表達,民粹主義成為持久的統治工具,與美國的公開爭論環境形成對比。
三、MAGA:真實大多數的覺醒,而非民粹主義
主流論述常將MAGA貼上民粹主義標籤,實則誤解其本質。MAGA是沉默大多數的真實發聲,而非對大多數的操弄。
MAGA的根源與訴求
MAGA支持者經歷了全球化的製造業外移(1980年代以來減少約500萬工作崗位)、文化喪失和信任崩解。他們不反對制度,而是反對建制派壟斷制度,呼籲「讓美國再次偉大」,旨在恢復傳統價值——個人自由、經濟自立、家庭價值和國家主權。2024年Rasmussen Reports民調顯示,67%的共和黨選民認為「美國正在失去文化認同」,與MAGA的懷舊情緒共鳴。
多元支持基礎
MAGA的草根基礎跨越族群、宗教和地域。2020年選舉中,川普獲得7400萬票(46.8%),包括12%的黑人、26%的拉丁裔和34%的亞裔選民(Edison Research)。X平台上,#MAGA和#Trump2024話題吸引從城市專業人士到鄉村小企業主的多元用戶,甚至部分穆斯林社區領袖公開背書。這顯示MAGA超越身份政治,彌合了被民粹主義分裂的族群。
與民粹主義的區別
批評者指責MAGA的「清理沼澤」口號和川普的領袖魅力具有民粹主義特徵。然而,這些表象掩蓋了其本質:MAGA回應真實問題(如經濟焦慮、選舉誠信),而非依賴抽象的「人民意志」。川普的直率風格和@realDonaldTrump賬號的直接互動繞過精英中介,體現民心所向,而非被製造的符號。相較之下,伯尼·桑德斯和AOC的左翼路線通過階級動員和身份政治建構「被剝奪的大多數」,更接近典型民粹主義。
MAGA的動員方式聚焦具體政策(如貿易保護、邊境安全),通過選舉程序和輿論競爭擴大影響力,而非消滅反對聲音。其成功在於放大沉默大多數對制度失靈的真實回應。
四、結論
民粹主義是一場模仿大多數的騙局,其局限性在美國的多元化結構中顯露無遺,如BLM和DEI的受限所示。中國的中央集權則為國家主導的民粹主義提供土壤。MAGA的崛起標誌著民粹主義的破產,它是沉默大多數的親自發聲,無需代言人。其對傳統價值和選舉程序的重申,以及跨越族群的凝聚力,超越了身份政治的桎梏。MAGA啟示我們:真實大多數的覺醒能夠修復民粹主義的撕裂,重塑有機社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