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印太地區,中美之間的地緣競爭日益激烈。2025年,日本將首次作為正式參與者加入菲律賓與美國的「巴利卡坦」(Balikatan)軍演,並展示先進導彈系統,這一舉措標誌著美國正通過深化盟友合作與武備升級,重返印太以遏制中國的擴張1。在這場博弈中,菲律賓憑藉其位於南海的關鍵位置,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相較台灣,菲律賓在印太格局中更易成為衝突熱點,其政治與軍事取向不僅影響第一島鏈穩定,還將決定區域未來走向。然而,即便中國短期內佔據優勢,其集權政體的內在缺陷導致其難以持久,終將走向失敗。
菲律賓的戰略位置
菲律賓位於印太地區核心,處於第一島鏈的要衝,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掌控南海的戰略重地。南海是全球航運與能源運輸的命脈,連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由菲律賓掌控。若菲律賓轉向美國或中國,將直接影響印太安全態勢與地緣格局。對美國而言,菲律賓是聯盟體系與遏制中國海上的支柱;對中國來說,則是確保能源安全與擴張影響力的要地。因此,菲律賓在南海的角色使其成為中美競爭的前沿。
美國的菲律賓選擇:南海支點
對美國而言,印太地區的戰略重心在於南海,而菲律賓作為其關鍵依托,是選定的主戰場。南海承載全球最繁忙的貿易與能源運輸,其控制權關乎美國及其盟友的經濟安全與軍事平衡。菲律賓位於第一島鏈要衝,掌控南海通往太平洋的通道,具備獨特地理優勢。美國通過與菲律賓的軍事同盟,在南海佈陣,切斷中國海上補給,限制其能源與貿易流動,從而在對華競爭中佔優。選擇南海即是選擇對美國有利的戰場,這裡既是遏制中國的前沿,也是穩固聯防體系的基礎,而菲律賓正是這一戰略的支撐。
此外,相較直接守護台灣,主導南海更能保障台灣安全。台灣靠近中國大陸,易受近距離壓力,美國若僅靠駐軍或直接支援,難以持久,且補給線過長難以維繫。反之,掌控菲律賓及南海,能削弱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投射能力——如限制其海軍部署或物資運輸——並確保台灣海上聯繫暢通。因此,對美國來說,主導南海即守護台灣,而菲律賓是這一目標的關鍵依托。
中國的菲律賓策略:南海制勝
對中國而言,菲律賓在南海的地位不僅是經濟與軍事擴張的基礎,更是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路徑。直接攻台並非上策,因武裝登陸代價遠超收益:軍事行動會摧毀台灣基礎設施與產能,難以轉化戰果為後續戰力;強硬手段更將引發台灣民眾離心離德,加劇統治阻力,重建與維穩甚至帶來沉重經濟負擔。這種得不償失的局面,促使中國轉向掌控南海通道,尋求間接而高效的解決之道。
首先,南海是中國能源與貿易命脈的要衝。若無法確保南海控制權,其經濟與戰爭潛力將受限,尤其在台海衝突中,失去補給通道將導致後勤崩潰。因此,掌控以菲律賓為核心的南海區域,是中國為對台行動奠基的前提。其次,菲律賓的價值在於削弱美國干預。美國在印太的軍事部署依賴第一島鏈,若菲律賓落入中國影響範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行動將受限,支援台灣的能力也將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若中國通過菲律賓掌控南海,台灣問題或不需動武即可解決。台灣經濟與安全仰賴海上通道,一旦南海受控,台灣將陷入孤立,能源與貿易受威脅,其抵抗意志可能動搖,甚至被迫政治妥協。這種「圍城打援」策略——通過菲律賓牽制美國、壓迫台灣——既避開直接攻台的沉重代價與民心背離,又能以較低成本實現統一。因此,對中國而言,菲律賓是通往台海勝利的間接卻至關重要的戰場。
中國勝利的短暫與隱患
即使中國在爭奪菲律賓及南海的競爭中佔據短期優勢,其集權政體的結構性問題也將使其難以將勝利轉化為持久勝果,反而可能因內部缺陷而崩潰。
集權的文化局限與擴張困境
中國的集權政體雖能在短期集中資源實現目標,但其文化排他性與缺乏兼容性,嚴重限制了擴張的長期可行性。這種體制下,政策與意識形態高度統一,難以容納多元視角或適應國際環境的複雜性。在國內,即便長期統治,維吾爾人、西藏人、蒙古人乃至香港人仍難形成統一認同,凸顯集權在文化融合上的失敗,亦預示其擴張困境。「一帶一路」計劃同樣證明這一點:中國試圖以經濟投資擴展影響力,卻因缺乏文化兼容性,招致多國疑慮與抵制。這顯示,假設熱戰爆發,中國軍事上掌控菲律賓及南海,也無法有效融合所佔地區,高昂的治安與治理成本將削弱而非提升其戰力。
集中力量的雙重效應
集權政體賦予中國快速決策與執行的能力,但缺乏監督的決策易犯重大錯誤。例如,在戰爭或外交危機中,領導層若盲目自信,可能導致資源偏置,難以應對多線壓力。此外,集權政策常忽視民生與經濟基礎的長期穩定,這些隱患在戰時將被放大,加劇內部危機。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質,和平時期或能助推發展,戰時卻易淪為「集中力量辦蠢事」,終致崩潰。
結論:中美博弈的長期結局
菲律賓因其在南海的關鍵位置,成為中美競爭的核心焦點。相較台灣,菲律賓對雙方的戰略價值更為直接。美國依托菲律賓主導南海,進而維繫印太優勢與台灣安全;中國則試圖通過菲律賓及南海削弱美國干預,間接解決台海問題。然而,即使中國短期獲勝,其集權體制的僵化與文化排他性也難以將戰果轉化為持久戰力,反而可能因高昂治理成本而自我削弱。
從長遠看,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和平時期或許帶來增長,但在戰時恐成致命缺陷。反觀美國,憑藉制度彈性與廣泛國際支持,更具持久競爭力。在川普大戰略下,美國整頓內政、解決烏克蘭危機後,將重心轉回印太,而菲律賓作為第一島鏈的「地緣十字路口」,無疑將備受全球矚目。時間並不在中國這邊,即使其在菲律賓及南海爭奪中獲勝,也可能是首先崩潰的一方。
1 “Japan to Join Balikatan 2025 as Full-Fledged Participant,” Naval News, March 2025, https://www.navalnews.com/naval-news/2025/03/japan-to-join-balikatan-2025-as-full-fledged-participant/; “Balikatan 2025 to Showcase Major Missile Systems,” The Philippine Star, March 29, 2025, https://www.philstar.com/headlines/2025/03/29/2431886/balikatan-2025-showcase-major-missile-system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