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克兒子到身份政治:當家庭矛盾變成意識形態武器

2025年3月30日,埃隆·馬斯克的變性人兒子Vivian Wilson公開稱特斯拉為「龐氏騙局」,這一言論在主播「Pik」的引導下被政治勢力利用,成為攻擊馬斯克的工具,滿滿的文革氣息:發動兒子鬥老子,將私人矛盾轉化為意識形態武器。

馬斯克2025年初與川普政府合作發起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削減聯邦開支,挑戰左派政策,使其成為民主黨和左派攻擊的靶子。DOGE的右翼政策激怒左派,成為Vivian言論被政治化背後的催化劑。Vivian的言論因此被放大,反映政治極端化下家庭矛盾被利用的危險趨勢。

這一現象讓人聯想到2020年西雅圖國會山自治區(CHAZ/CHOP)的歷史。當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運動席卷全美,抗議者佔領西雅圖國會山地區,宣布成立「自治區」,驅逐警察,試圖建立無政府「烏托邦」。這場運動被左派政治勢力和媒體放大,成為挑戰權威的象徵,但最終因內亂失敗。

將BLM與中國文化大革命(1966-1976)進行對比,其相似性顯而易見。文化大革命以階級為基礎,BLM則膚色為基礎,文革時代,階級對了什麼都對,BLM運動則是膚色對了什麼都對。歸根結蒂,不論是階級還是膚色,都是身份政治工具,以階級,膚色或性取向劃分不同的政治人格,並以此為工具分化人群,製造矛盾,發動鬥爭。

然而,中美政治「體質」截然不同。中國的單一制和中央集權文化使文化大革命成為國家性災難,毛澤東振臂一呼,迅速擴散全國,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和長達十年的社會崩潰。美國的自治傳統限制了BLM的影響——其高潮CHAZ局限于西雅圖數個街區,未擴散全國,美國的自治傳統確保這類運動難以擴散成災。

過去一百多年來,從民族主義到階級鬥爭,從性取向到膚色,左派花樣翻新的一連串政治把戲已經造成了無數屠殺和人道災難。身份政治帶來了正當性壟斷,只要打著特定身份的旗號,以特定身份的名義就可以為所欲為,以特定身份的名義聯合起來就足以毀滅社會。

與文化大革命類似,印巴分治(1947年)就是身份政治的極端後果之一。當時,印度教與穆斯林的對立被激化為國家分裂,結果是超過1500萬人流離失所,200萬人喪生。當身份認同被政治勢力操弄,社會就會迅速滑向暴力與撕裂。今天的美國,種族與性別政治正在被以類似方式利用,雖然未至於國家分裂,但社會裂痕正在加深,值得警惕。

但我們也應持審慎樂觀的態度。起碼在美國,地方自治傳統為這類運動建立了屏障,使其難以像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那樣演變成國家性的災難。公眾應警惕媒體和政治勢力的操縱,強化地方自治——這是美國和其他國家避免滑向極端政治深淵的希望所在。千萬不要小看人的愚蠢,你以為的合力做大事,往往是合力做蠢事,警惕巴別塔。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