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share today, we inherit tomorrow.👇🏼

在當代政治光譜中,「自由」是一個被頻繁使用卻極少被深刻理解的詞語。自由至上主義者視其為終極價值,將國家與社群視為對個體自由的最大威脅,主張徹底的個人自主與最小政府。然而,當此種自由推至極端,結果並非更高的解放,而是社會的原子化、公共責任的喪失,甚至導向新型暴政。保守主義主張,自由固然珍貴,然須有邊界、有支撐,方能持久。

作為保守主義者,我肯定自由的價值,然此自由必須受道德、法律與傳統的規範;我主張個人主義,卻認為其需以家族傳承價值、地方社群互助為根基,方能與責任和德性共存。保守主義視社會為有機整體,政府僅為多元權力之一,與地方互助網絡、教會慈善協同運作,維繫自由與秩序,而非仰賴福利國家的施捨。此種施捨實則慷他人之慨,侵蝕個人責任與社群活力。

自由至上主義的幻象

自由至上主義建基於對個體理性與自足性的高度信任,視所有限制為壓迫,將政府、教會乃至傳統習俗排除於自由的正當結構之外。此觀點忽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質,將自由從道德與共同體中抽離,導致自由的內在空洞。當自由不再承擔責任、不再植根於倫理與秩序,它便成為濫權的工具,而非保障人的尊嚴。

這種失控的自由,反而成為壟斷資本與意識形態霸權的溫床。今日我們所見,大科技公司操控言論平台,放大虛假信息與分裂;大藥房於疫情期間強推疫苗,通過政策與市場壓力限制個人選擇;財團左右公共政策,壓迫小企業與個人。此等權力濫用,皆在「去國家化」與「無邊界自由」的土壤中茁壯,使個體看似自由,實則更無所依靠。

洛克的真正遺產

自由的真正守護者,非無政府的烏托邦,而是有秩序、有德性的社會體。約翰·洛克常被誤認為自由主義奠基者,然他實為以進步主義語言體系表述保守理念的思想家,其自由觀以自然法與理性為邊界,與自由至上主義的無邊界放縱截然不同。洛克採用理性與個人權利的進步語言,主張自由受道德與秩序約束,保護生命、財產與個人言論自由等人身權利,抵禦政府與媒體的操控,與保守主義的秩序觀念高度相容。

自由至上主義者誤讀洛克,宣稱其支持「最小國家」,然洛克更接近小政府主義,視政府為多元權力的一部分,與地方自治團體協作,維持有機秩序,而非任由市場主導。洛克與柏克同樣深知人性之有限與社會之脆弱,強調制度、傳統與德行在保障自由中的基礎作用。通過重申洛克的保守主義特質,我們抽掉了自由至上主義的理論根基,揭示其對自由的扭曲。

小政府與多元協作的支撐網

保守主義的自由觀,不止於劃設邊界,更關乎建立支撐。小政府主義並非否定國家功能,而是主張政府退居輔助角色,鼓勵地方自治、宗教慈善、家族責任與社群互助等多元力量協同維繫社會秩序。此有機社會觀強調,社會並非原子化個體的總和,而是一張交織責任與義務的網絡,自由唯有植根其中,方能穩固。

在此視角下,個人主義並非拒絕關係的孤島,而是建基於家庭、信仰與傳統責任的有德個體。這與自由至上主義鼓吹的「自我為王」形成鮮明對比。真正的個體自主,源於內在的道德約束與外在的社會支撐,而非任性的逃避或無根的漂泊。

結語:自由的根基與命運

自由若無邊界,終將走向反自由。當個體無須為行動承擔責任,當公共美德被福利慷他人之慨所取代,當社會失去倫理共識,自由將失其根基,化為混亂與操控的工具。

自由至上主義的理想,導向一個人被權力孤立、被市場異化的世界,縱容大科技公司、大藥房、財團等權力濫用。例如,2021年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社交媒體帳號被主流平台集體封鎖,此舉以「打擊仇恨言論」為名義,實則展現了私營科技寡頭在公共言論領域的壟斷權力;又如在新冠疫情期間,多國政府與大型藥廠推動的疫苗強制政策,使許多民眾在就業、教育、旅行等基本權利上被迫「服從」,自由被重新定義為順從命令的義務,而非道德選擇的權利。

唯有回歸道德、秩序與共同體,堅守保守主義的自由觀,我們才能在維護個體尊嚴的同時,避免無政府的深淵或專制的陷阱。在這混沌的時代,真正的自由,非為所欲為,而是知所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