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外壓力下,北京能否遏制台灣獨立,同時利用南菲律賓的不穩定重塑印太平衡?
引言
到2025年年中,印太地區處於風暴邊緣。美國加緊圍堵策略,俄羅斯調整其地緣聯盟,中國則面臨關鍵抉擇:果斷行動以重塑區域秩序,抑或冒著戰略孤立的風險。北京的新興策略——對台灣採取軍事姿態,同時悄悄動搖南菲律賓——旨在利用美國的分心,在南海爭取優勢。隨著賭注升高,首動者或將決定區域的未來走向。
1. 美中競爭與北京的戰略壓力
2025年川普第二任期內,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對北京構成巨大壓力。針對貿易失衡和所謂芬太尼販運的指控,華盛頓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45%的全面關稅。北京以125%的關稅對美國商品進行報復,擾亂了近6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2025年5月日內瓦會談後宣布的臨時停火協議,將美國關稅降至30%,中國關稅降至10%,為北京提供短期經濟喘息,但未解決根本問題。這一休戰協議將於8月到期,迫使中國在動盪的經濟與地緣政治環境中謀求出路。
與此同時,美國的圍堵策略已從意識形態聯盟轉向務實的夥伴網絡。與菲律賓、越南和日本的軍事聯繫強化了第一島鏈,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內部方面,北京面臨經濟放緩、資本外流和動盪加劇的挑戰。在這些壓力下,南海成為潛在的突破口——北京可通過轉移焦點,緩解國內不滿,並在貿易休戰窗口關閉前抵禦圍堵。
2. 俄羅斯的算計與模糊立場
俄羅斯的姿態轉變為局勢增添了複雜性。自2024年底以來,川普提出以烏克蘭停火和解除制裁為條件,換取莫斯科與北京疏遠,這一提議動搖了中國的戰略計算。
2025年5月,俄羅斯地緣政治理論家亞歷山大·杜金公開呼籲北京迅速奪取台灣,警告稱若延誤,台灣將「變得像烏克蘭一樣難以征服」。他的言論在俄羅斯媒體及中國論壇(如品蔥)廣泛傳播,反映出民族主義派系對北京採取行動的壓力。雖然這並非克里姆林宮的官方政策,但此類信息可能與莫斯科分散美國對歐洲注意力的利益相符。
莫斯科的整體策略保持機會主義。通過公開或默許鼓勵北京在印太地區升級行動,俄羅斯可能使美國陷入第二戰場,從而為自身爭取更大讓步。然而,普京避免正式承諾,採取拖延策略以最大化槓桿。這種模糊立場加劇了北京的困境:趁俄羅斯尚未轉向採取行動,還是冒著孤立面對圍堵的風險?
3. 「佯攻台灣,動搖菲律賓」策略
北京的雙軌策略逐漸明朗:對台灣採取強硬軍事姿態,同時通過非對稱手段動搖南菲律賓。通過支持棉蘭老島及附近地區的分離主義分子或當地代理人,中國可利用潛在的政治裂痕,而不引發常規衝突或立即招致美國反應。
這一策略追求政治而非軍事解決。對台灣的壓力旨在遏制獨立傾向,而通過菲律賓的不穩定在南海取得的成果,使北京得以從優勢地位談判。其目標是不訴諸全面戰爭,重塑區域平衡。
4. 戰略困境:行動還是被圍堵
中國面臨嚴峻抉擇:
不採取行動將導致更深的圍堵:
- 菲律賓與日本持續強化第一島鏈防禦;
- 國內動盪加劇,民族主義派系在貿易戰經濟壓力的驅使下要求行動;
- 美俄潛在的和解可能使中國陷入戰略孤立。
行動雖有風險,卻能保留主動性:
- 北京可搶占先機,迫使華盛頓分散注意力;
- 鞏固與柬埔寨、緬甸等次要夥伴的關係;
- 即使俄羅斯背棄,中國也能利用區域危機重塑聯盟。
隨著內外部壓力攀升,消極等待變得危險。北京可能在美俄關係進一步穩固前採取行動,試圖打破圍堵的節奏。
5. 在南菲律賓的隱秘影響
相較於公開進攻,北京更可能在菲律賓採取有限、可否認的行動:
- 支持分離主義或自治派系;
- 培植代理人以加深內部分裂;
- 避免常規軍事行動,保持可否認性。
這種方式符合中國的戰略文化:間接、靈活且成本可控。通過動搖菲律賓的內部凝聚力,中國削弱美國的聯盟架構,同時將衝突風險降至最低。
結論
北京可能預判俄羅斯的背離不可避免,消極等待已無出路。其演進中的策略——佯攻台灣,動搖菲律賓——旨在打破印太秩序,迫使華盛頓做出反應,並確保海上主導地位。前路充滿不確定性,但對北京而言,另一選擇是戰略停滯。隨著緊張局勢升溫,區域各國正為中國的下一步及其後果做好準備。